「内蒙古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内蒙古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内容

体育正文 182 0

内蒙古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内蒙古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内容

当前农田允许有哪些建设项目?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部署,按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总体要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履行好农田建设管理职责,加快构建农田建设集中统一管理新格局,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体系和相关政策,加强资金整合,建立多元筹资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发挥重大项目示范引领作用,实施区域化整体建设,建立定期调度制度,加强项目管理,强化监督评价,实现奖优罚劣,确保2019年新增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以上,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万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打下坚实基础。二、突出重点任务农业农村部统筹考虑基础资源、工作成效和脱贫攻坚任务等因素,对农田建设任务进行了分解,形成了2019年各省区市、兵团、农垦(以下简称“省”)建设任务。各省农业农村部门要对标分省建设任务,统筹推进农田建设工作。(一)集中力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合理布局,明确建设优先顺序,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要优先在“两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集中投向产粮大县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大力支持“口粮田”建设;优先在符合条件的国家种子基地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2019年力争率先实现国家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设全覆盖,再用2〜3年时间实现国家玉米制种基地全覆盖。积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高标准农田,重点建设小农户急需的通田到地末级灌溉渠道、机耕生产道路等设施,在有条件的村组,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引导促进土地小块并大块;积极支持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二)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各省要根据下达的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任务,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明确采取高效节水灌溉措施的建设地点和面积;坚持政府统筹、多方共建、因地制宜、考核激励原则,落实好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项目和资金来源,鼓励地方适当提高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投资标准。要积极配合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动实现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符合计量条件和节水要求。(三)切实支持脱贫攻坚各省要把高标准农田和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与脱贫攻坚统筹考虑,在任务和资金方面向贫困地区倾斜,优先支持贫困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建设高标准农田。进一步放宽贫困地区农田建设项目建设标准和立项规模,允许各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贫困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标准,适当降低单个项目建设规模。(四)稳步推进其他建设任务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灌区和海南省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等通过农田建设重大工程方式支持的建设项目,按照农业农村部有关要求实施。要继续做好内蒙古呼伦贝尔、海南生物育种专区等历史延续项目的建设工作,确保按计划完成建设任务。三、抓好任务落实(一)层层压实责任国务院已将“新增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以上”纳入量化指标,是今年必须完成的约束性任务。各省农业农村部门要在省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农田建设工作机制,按照今年分省建设任务,制定任务分解方案,明确各级建设任务和责任,报经省政府同意后,及时将目标任务下达到县,并指导市、县级主管部门按照相关要求,将建设任务落实到具体区域、项目、地块,明确时序安排。农业农村部将建立健全“定期调度、分析研判、通报约谈、奖优罚劣”的任务落实机制,督促各地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年度建设任务如期保质保量完成。请各省于2019年4月30日前完成本省建设任务分解下达工作,并将任务分解下达情况抄报农业农村部,下达分解贫困地区(含全国832个贫困县和“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下同)建设任务情况要在文件中单独予以说明。(二)加大资金保障根据国务院有关要求,各地要调整优化本级财政支出结构,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重点支持范围。各省农业农村部门要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主动对接相关部门,推动省级农田建设资金整合,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重点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协调按照亩均投资标准足额落实地方资金,确保建设标准不降低、工程质量有提高。要主动对接地方自然资源部门,共同核定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增耕地,用于耕地占补平衡,并落实将调剂收益优先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补充耕地任务。在不突破一事一议限定额度标准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和引导受益农民(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筹资投劳。鼓励各地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积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组织小农户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三)加强规范管理各省要认真落实“统一规划布局、建设标准、组织实施、验收考核和上图入库”要求,参照农田建设现有政策制度,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的原则,进一步梳理和规范项目管理各个环节的操作规程,实现农田建设项目集中统一管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标准、亩均投资标准、项目选址与规模、建设内容、建后管护、上图入库等政策要求按照农建发〔2018〕1号文执行,各省要确保亩均投资标准不低于本省以前年度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创新投融资模式试点项目仍执行国家现有的相关政策规定。(四)切实防范风险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坚守底线思维,不断强化廉洁意识,严肃财经纪律、廉政纪律,切实加强队伍建设。要切实防范农田建设项目管理风险,省级或经过省级授权的地市级农业农村部门要依法依规行使农田建设项目审批权,把好立项关,严格规范管理;县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认真组织项目申报和建设实施,规范项目管理,确保项目安全、资金安全、队伍安全。项目审批情况、建设地点、建设内容、建设规模等相关信息要及时公开、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五)严格监管考核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真抓实干成效显著地方进一步加大激励支持力度的通知》(国办发〔2018〕117号)要求,农业农村部定期组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年度评价激励工作,强化评价激励结果运用,将年度任务完成情况上报国务院,并通报地方,对完成任务好的予以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予以问责,实现奖优罚劣。省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建立农田建设监督机制,加强项目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及时妥善处理项目执行中的问题,重大事项要及时向农业农村部报告。要严格跟踪问责问效,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要督促责任主体抓好整改落实,对违规违纪问题,依规依纪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六)及时项目备案 地方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应当根据农田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的审批情况,编制、汇总农田建设项目年度实施计划。省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及时批复本地区农田建设项目年度实施计划,并于2019年8月30日前报农业农村部备案(备案格式参见附件2)。各省优先支持“两区”情况、优先在符合条件的国家种子基地开展建设情况、在贫困地区落实建设项目情况应在计划备案文件中予以单独说明。
当前农田允许有哪些建设项目?

高标准农田

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田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及其他等五项工程。此次发布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明确,高标准农田有这样的特点: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以及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的现况根据农业农村部的调查,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比非项目区的机械化水平提高15%~20%,规模经营土地流转率提高30%,新型经营主体占比提高20%以上。此外,高标准农田节水、节肥、节电、节药效果十分明显。节水达到20%~30%,节电达到30%以上,节药达到19%,节肥达到13%。唐仁健表示,今年我国建成高标准农田的数量将累计达10亿亩,占耕地总面积50%以上。
高标准农田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法律分析: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要坚持规划引导,统筹安排,规模整治,优先在基本农田范围内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差别化整治,采取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措施;坚持数量、质量、生态并重;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鼓励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工程建设;以土地整治专项资金为引导,聚合相关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法律依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条件具体要求有:一、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土地、农业、水利、环保等部门的有关规定。二、水资源有保障,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标准,土壤适合农作物生长,无潜在土壤污染和地质灾害。三、建设区域相对集中连片。四、具备建设所必需的水利、交通、电力等骨干基础设施。五、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积极性高。
高标准农田建设包括经过整治的原有基本农田和经整治后划入的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建设应达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总体目标。通过建设,解除制约农业生产的关键障碍因素,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达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目标;农田基础设施达到较高水平,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因地制宜推行节水灌溉和其他节本增效技术,农田林网适宜,区域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农业科技贡献率明显提高,主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建设区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标,取得较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时,坚持节约土地、合理使用的原则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后农田基础设施占地率符合有关规范标准。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中国人的饭碗装中国粮要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坚定不移建设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解决方案力推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加速融合,打造1个农业大数据中心、1个数字化决策平台以及N项涵盖土壤改良、高效节水、农田防护、生态保护、科技服务等多面的数字化应用服务,形成绿色生产方式,为粮食及重要农副产品稳产保供提供有力支撑,促进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二)主要措施标准水利措施1.灌溉工程(1)灌溉系统完善,灌溉用水有保证,灌溉水质符合标准,灌溉制度合理,灌水方法先进。(2)湿润半湿润地区灌溉保证率:旱作区不低于75%,水稻区不低于85%;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保证率:旱作区不低于50%,水稻区不低于75%;其他地区一般不低于70%。(3)灌溉水利用系数:大型灌区不应低于0.50;中型灌区不应低于0.60;小型灌区不应低于0.70;井灌区不应低于0.80;喷灌区、微喷灌区不应低于0.85;滴灌区不应低于0.90。(4)新建、除险加固和更新改造的小型水库、塘坝及引水渠首等工程,符合国家和水利行业的技术规范规定的设计标准和技术要求;井灌工程做到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采补平衡;机井和泵站的水工建筑物、机电设备、输变电设施配套齐全,综合装置效率达到有关规范标准。(5)输水、配水渠系(管道),桥、涵、闸等建筑物和田间灌溉设施配套齐全,性能与技术指标达到规范标准。(6)推广各种适用节水和旱作农业技术。有条件地区,应积极采取膜下滴灌、喷灌等先进高效节水技术;灌溉条件较差的旱作农业区,应采取农艺、工程等旱作农业节水措施提高天然降水的利用率。2.排水工程(1)防洪设计标准应符合有关规定。(2)排涝设计标准应符合有关规定,设计暴雨重现期不少于10年。设计暴雨历时和排出时间应达到:旱作区1~3天暴雨1~3天排除;稻作区1~3天暴雨3~5天排至耐淹水深。(3)排水系统健全,排水出路通畅,排水渠系断面及坡度设计合理,桥、涵、闸等建筑物配套,性能与技术指标达到有关规范要求,末级固定排水沟的深度和间距,符合当地机耕作业、农作物对地下水位的要求。(4)有渍害的旱作区,在设计暴雨形成的地面明水排除后,应在农作物耐渍时间内将地下水位降到耐渍深度;水稻区在晒田期3天内将地下水位降到耐渍深度。(5)改造盐碱地要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统,在返盐(碱)季节前将地下水位降到农作物生长的临界深度以下。3.工程折旧和完好率灌、排等工程设施使用年限不低于15年。田间灌、排工程及附属建筑物配套完好率大于95%。农业措施1.农田工程平原地区以有林道路或较大沟渠为基准形成格田,土地平整,集中连片,以适应农业机械化和田间管理要求。丘陵、山区15度以下坡耕地,按照有利于水土保持要求,建成等高水平梯田(地),地面平整,并构成反坡;土壤活土层厚度一般不小于25-30cm,田面宽度一般要达到3m以上,田(地)埂稳定牢固(南方地区的田埂要采用石块衬砌或建设生物梯坎),修建好排水沟、泄洪沟,达到防洪标准,防止水土流失。2.土壤改良土壤耕作层达到20cm以上,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含量提高0.1个百分点以上。3.良种繁育与推广具有较好的良种繁育能力,具备优良品种的覆盖率达到100%水平的基础性条件。4.农业机械化平原地区主要作业环节具备基本实现机械化、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的基础性条件。5.田间道路建设田间道路建设分干道、支路两级,布局合理,顺直通畅。干道要与乡、村公路连接,必要时进行简易硬化,保证晴雨天畅通,东北地区的干道能满足大型农业机械的通行,其他地区能满足中型农业机械的通行;支路应配套桥、涵和农机下田(地)设施,便于农机进出田间作业和农产品运输。田间道路建设突出节约土地的原则,建设标准合理实用。田间道路设施使用年限不少于15年,完好率大于95%。林业措施因地制宜地加强农田防护林网建设,达到当地林业部门规定的标准。主要道路、沟渠、河流两侧,要适时、适地、适树进行植树造林,长度达到适宜植树造林长度的90%以上。造林时应预留出农机进出田间的作业通道。造林当年成活率达到95%以上,三年后保存率要达到90%以上。平原地区防护林网格面积与格田面积一致,防护林网控制面积占宜建林网农田面积的比例,北方地区达到85%以上,南方地区原则上达到75%以上。科技措施在项目建设期间,推广2项以上先进适用技术,重点是良种、良法等先进适用生产技术;加强对项目区受益农户进行技术培训2次以上;适当扶持县乡农技服务体系,重点支持具有技术推广服务功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三)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标准综合标准通过对重点中型灌区灌排骨干工程设施进行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灌排骨干工程条件。灌区范围明确, 设计灌溉面积一般不低于5万亩,不超过30万亩;灌区规划设计合理,符合区域水资源利用总体规划和节水灌溉发展规划;灌溉设计保证率符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需要;灌区工程设施质量达标,运行管护规范;灌区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完善,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主要工程标准1.水源及渠首工程(1)灌溉水源有保障。灌溉水源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水源及渠首工程(含泵站)总体完好,运行安全可靠。(2)井灌工程做到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采补平衡。2.灌排渠系(1)干支渠(沟)道能保证设计输水能力,边坡稳定,水流畅通。(2)干支渠道衬砌防渗技术指标达到规范要求,坚固耐用,寒冷地区抗冻性能好。输水管道、暗渠等设计合理,技术指标达到规范要求。渠系水利用系数绝对值提高0.1以上。项目区单位面积用水量节约15%以上。(3)排水系统健全,排水出路通畅,排涝设计标准不低于3-5年一遇,主要建筑物防洪设计标准不低于10-20年一遇。3.渠(沟)系建筑物(1)农桥、涵洞、水闸、渡槽、倒虹吸、隧洞等渠系建筑物分布合理,能满足灌排系统水位、流量、泥沙处理、运行要求,适应群众生产生活需要。(2)渠(沟)系建筑物的设计、施工等符合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4.量水设施设备灌溉渠道的进水口、分水口等处配备有必要的量水设施设备系统,可满足灌溉水量调度和计量供水需要。5.工程管护设施工程管护设施布设合理,可满足工程管护需要。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什么是高标准的农田建设?所谓的“高标准”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乡村土地整治项目(水稻田)基本建设,是粮食生产安全的必须,是迎战、备荒发展战略的规定,是完成农业现代化的必须。是其改变分散化小块块的计划经济方式,变宏观经济的大农业。可根据推行机械自动化工作完成了农作、春种、夏管,丰收、冬储的所有机械自动化,和电化做业。改变,手推,肩挑,牛拉,驴驮的旧方式。把解放了的生产效率,分离到三产公司,扩张了农户的收益。土地整治项目(水稻田)建设标准是啥?根据土地资源融合,创建集中化一片,与当代运营模式相一致的设备配套设施,生态环境保护优良,抗震救灾工作能力强的增产穏产的良亩。土地整治项目基本建设推行差异化整顿,采用田、水、路、林、村信息化管理对策,坚持不懈总数,品质,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坚持不懈农户行为主体影响力,充足重视农户建议,维护保养士地权合法权利。激励农户采用形式多样参加此项建设工程,以土地整治专项资金为正确引导。聚会活动有关扶贫资金资产集中化资金投入,正确引导和标准社会力量参加。有关标准化耕地基本建设心存达到下述标准规定:符合我国公布的相关政策法规要求,合乎土地资源、农牧业、水利工程、环境保护等职能部门的相关要求。田地水源有确保,水体合乎农业灌溉规范,土壤层合适作物生长发育,无潜在性土地污染和自然灾害。田地相对性于较为集中化,那样基本建设下去才可以集中化联片。田地具有基本建设所必不可少的水利工程、公共交通、电力工程等技术骨干基础设施建设。所属地域当地政府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造成十分重视,本地农村集体经济机构和农户人民群众主动性高。以上5点便是有关土地整治项目基本建设心存达到的标准。土地整治项目基本建设补助标准多少钱?据统计,在中国中央财政部公布的《2018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要点》文档中有明确提出将把土地整治项目基本建设列入重中之重。换句话说农业合作社、涉农企业、技术专业大户人家、农业合作社等机构在平原区地域基本建设土地整治项目不少于5000亩,丘陵地带基本建设的土地整治项目不少于2000亩就能申请办理土地整治项目补助。一般来说,补助标准是1500元一亩,但是于北京、上海市、天津市、浙江省等区域很有可能更高一些,实际可以依据实际情况为标准。
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田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及其他等五项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通过实施土地平整工程,实现耕作田块集中,田面平整。耕作层厚度应达到30厘米以上,有效土层厚度应达到60厘米以上,土壤理化指标应满足作物高产稳产要求。灌溉与排水工程:通过实施灌溉与排水工程,合理利用水资源,形成“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的灌排体系,采取节水灌溉措施,增加有效灌溉面积。田间道路工程:通过实施田间道路工程,构建便捷高效的田间道路体系,使田块之间和田块与居民点保持便捷的交通联系,满足农业机械化生产、安全方便的生活需要。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通过实施农国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预防和减少农田的自然灾害,保持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保障农田生态系统安全。
他指的就是建设高标准的基本农田为目标,然后根据土地的总体规划,还有整治规划来开展土地整治活动;高标准必须满足,一般规定土地的平整,还有灌溉与排水,还有田间道路,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
高标准农田是为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使耕地实现作物高产稳定;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
什么是高标准的农田建设?所谓的“高标准”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

法律分析: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加快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提升粮食产能,2021年全国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1亿亩、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1500万亩。各地要进一步优化高标准农田项目布局,优先在永久基本农田和“两区”实施,集中力量加快小麦、稻谷生产功能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口粮绝对安全保障水平。多渠道统筹整合资金,加大建设投入,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效益明显提升。法律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一、 总体要求(三)目标任务。到2020年,全国建成8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到2022年,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到2035年,通过持续改造提升,全国高标准农田保有量进一步提高,不断夯实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